第1206期:《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第1206期:《河南大学报》
  • 本科教育大会总结会发言摘要选登

    摘要:本科教育大会总结会发言摘要选登   校党委书记卢克平:  4月29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分析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把为党育人的鲜明底色越擦越亮;要聚焦立德树人,抓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任务;要紧盯重点难点,不断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推向深入;要科学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保证。我作为此次大会的亲历者,深切体会到这次的全省教育大会规格高、准备足、情怀深、内容实,开得很成功,对我省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很多论述,让我们听后非常振奋、备受鼓舞。后面我们还会专门召开传达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会议,各单位各部门要及时组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学习大会精神,重在行动、重在创新、重在落实,要结合学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天我们召开的本科教育大会安排部署,切实把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当中去,全力推动学校一流本科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立德树人,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做出应有贡献。校长宋纯鹏:  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在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再部署、再强调、再动员。针对学校下一步本科教育工作安排,我有三点想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一是我们要继续加强研究、认真凝练,设计好河南大学本科教育“施工图”。“施工图”应重点突出一个“施”字,不仅要对本科教育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框架进行宏观构建,更要把具体办法和措施落脚在每一个“施工”细节,让各项制度方案都能实实在在落到实处;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在导师制度、拓展制度、教师发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一套符合河南大学实际、可操作、可考量、可督察的制度体系。二是要积极对接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等国家政策,做好本科专业建设。各教学单位要认真研究、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立足“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勇创新、大视野、有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做好专业调整、专业认证等工作,使人才培养更契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主动明责、强责、督责、问责,建立工作台账,把握时间节点,提高工作效率,要把一件件“毫末”小事做实做细做扎实,最终汇聚成我校教育事业的“合抱之木”,为高质量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军:  1月4日,我校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启动会,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多层面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从启动会到现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全校各单位积极行动,认真谋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单位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工作方案,精心组织班子成员、全体教工、基层教学组织等各层面座谈会117场、教师代表座谈会35场、学生代表座谈会26场、校内外专家研讨会30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全员参与、上下互动、深入思考、认真总结的良好局面,在对本科教育教学重要性、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形成了共识。我们的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已结集成册,印发给了大家,包括《河南大学本科教育大会成果汇编(一)出台文件》《河南大学本科教育大会成果汇编(二)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河南大学本科教育大会成果汇编(三)拟出台文件征求意见》,希望各单位对拟出台文件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提出修改意见。结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和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工作重点,我在这里提六点意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二是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持续加强专业质量提升;三是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是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王明钦:  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一是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育人工作中。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意识形态专项文件20余项,遴选首批12个基层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工作“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严肃处理“课堂乱讲、微信乱发、活动乱开、文章乱写”等现象。二是着力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党委宣传部联合教务处多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牵头起草《河南大学“三全育人”建设方案》,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着力构建内容完善、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大力建设“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方面,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遴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师典型;另一方面,强化课程教育改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教务处处长李捷:  我校本科教育大会启动后,教务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接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做好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双万计划”,对接我校本科教育二十条,我处的工作如下:一是深刻领会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这一论断,做好宏观布局。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好我校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同时选定三十个本科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培育对象,拟定九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培育对象,每一个学院均承担有建设任务。二是深入思考,提前对接一流专业建设体系,下好微观先手棋。具体来说包括: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狠抓2020版培养方案的制定;将课程质量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以“两性一度”为新标准启动课程认证和新版教学质量奖评选工作;以出精品、出权威为原则,抓好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从规范教学竞赛为切入点,以高校竞赛排行榜为引领,引导教学单位参加高规格、大影响的学业竞赛等。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吴建伟: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评优奖先、人才项目申报过程中,认真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二是提高招聘标准,坚持具备博士学位是教师岗位的基本条件,部分优势学科要求具有海外知名高校学习经历。各单位在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的工作中,在注重考察科研水平的同时,特别注重考察其授课能力。三是对2014年出台的教师(实验人员)高中级职称评审条件进行修订,在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审条件的同时,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三种类型设置评审条件,每种类型对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有所差异,但都要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任务是基本条件。四是将根据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关要求,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实行教师基本工作量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第一内容,严格落实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切实强化教授育人职责。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苗雨晨:  我从五个方面汇报学院在本科教育方面的推进措施:一是建章立制,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和监督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督、教育教学改革等。二是培养专业兴趣,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计划。全面实施“全员导师制”,推进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度,开设“卓越生科沙龙”讲堂等。三是打造金课,杜绝水课,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成立课程组,实行教授上课全覆盖;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完善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等。四是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学院和科研平台联合培养,扩大本科生研究计划科研训练项目覆盖面;把科教融合育人成效纳入教学考核评估,打通教学、科研之间的通道等。五是拓展国际化视野,开启明德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立国际交流与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遴选特聘教授作为班主任;聘请国外专家授课,选派同学赴国外高校进行交流等。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  总结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学院有四点体会:一是与时俱进,提前布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慕课,做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选择学生对课程认可度高、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多、受众面相对广泛的课程进行培育和建设。二是在线课程是团队的课程。课程负责人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担任,负责课程的总体策划和主讲,其他课程成员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一方面保障获批课程顺利运转,另一方面培养出一批精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团队,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对获批不同级别的在线课程给予经费支持,将建设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参与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检查和督促,从申报、立项到后期运行出台相关制度,加强管理,避免立项资助后,出现对课程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投入精力投入不够、课程使用率不高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向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面临两个大的转型问题:一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二是新班子成员大部分来自于专业院系,对公共课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需要转变更新观念。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作出如下思考:首先要加强学习,对思政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针对思政课地位边缘化、引领力不够,讲课方式单一、吸引力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只有考试成绩的导向,学生参与度不高,院系之间互动机制不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不足、教师讲课热情不高等问题,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制定方案,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融合度,加强激励措施,提升师生的关注参与度。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尤其是“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融媒体、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文字整理/吴继娟 摄影/史周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