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6期:《河南大学报》

植根于中原沃土的地理学教师团队


   期次:第1196期   作者:朱文博   查看:135   



  五六岁时闷热夏天的午后,父亲加班带我在身边,我正蹲在老地理学院楼前花坛边玩耍。这时,一位白衣黑裤、清瘦矍铄的老人,笑容满面地问我知不知道手里玩的是什么?“小石头啊!”我抬头望着老爷爷。他摇摇头,拿出一把洒金纸扇轻轻给我扇着风说,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混沌初开一片洪荒,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岩石,风吹日晒,岩石破碎变成了土壤……那时的我,满脸崇拜,目瞪口呆,老爷爷指了指他背后有着圆圆屋顶的大楼说,里面的每一位老师都能讲这么好听的故事,长大了就来这里念书吧,记好了这是地理系!后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就是李润田老校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7年我如愿考进了环境与规划学院,也就是原来的地理系。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标本室,一万多件动植物标本鳞次栉比、井然有序,让人目不暇接,每件标本的“前世今生”都用漂亮的手写拉丁文和中文标注得清清楚楚。学长学姐们介绍,2003年夏,刚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几代地理人从世界各地采集的标本,几经搬迁,许多标签早已遗失。而年过七旬早已退休的王磐基教授自告奋勇承担了鉴定植物标本的任务,单调繁琐的工作,一做就是两年多。最终整理出了百余页“馆存植物标本分类名录”。透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标本,一代代“地理人”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身影,和王老师戴着老花镜查资料、做卡片、做目录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交相辉映。崇敬和感动油然心生,“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的奉献精神,成就了如今的地理学团队。
  地理学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更在锦绣河山间,在风土人文中。大一大二自然地理实习,讲台上风度翩翩、谈笑风生的马建华老师,带着大草帽,手握地质锤,在烈日酷暑下,带着我们认识不同的地貌、植被和土壤;大三人文地理实习,英姿飒爽的李二玲老师带着我们穿梭在乡村屋舍调研农户生计。累了席地而坐,馒头咸菜凉白开。艰苦而快乐,但这就是地理学教师团队“坚韧不拔、厚重大气,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不事张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
  去年,从未名湖畔博士毕业的我飞鸟入林般再次投入地理学教师团队的怀抱。和记忆中一样,老师们依然背着双肩包带学生出野外,岁月却在他们的鬓边眼角留下星星足迹。从我踏进学院到今时今日的十年间,秦耀辰院长办公室晚上八点前从不熄灭的灯光,已成为河南大学地理人的“航灯”,它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力量!“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地理学科评估被评为B+,“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优势学科,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都是团队一段段矢志不移、拼搏不止的故事。
  每次踏入学院大门,我都会驻足在标注着河南大学所在地的黄河流域ETM遥感影像前。它提醒着我,河南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从创始之初,就以立志报国为本,以黄河文明为地域文化特色,以植根中原大地为初心。这些都督促着我牢记使命,紧抓“双一流”机遇,为服务国家,促进中原崛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继续书写着属于地理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