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期:《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校歌》用典释义


   期次:第1208期   作者:宋战利   查看:2294   




  校歌、校训、校风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诗话》中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快乐的歌唱中又能体验文化的力量。一首好的校歌对外可展示学校形象和办学宗旨,对内则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每每唱起,爱校之情便油然而生。从预校开始,河南大学就十分重视校歌的教育意义。一、校歌溯源(一)预校时期校歌校歌英文名字为《ALMA$MATER》,用古体英文写成,类似我国文言文;中文翻译为《母校之歌》,收录于《G.P.S.,CLASS$BOOK,1923》序中,即预校第三届英文科同学录。歌词如下:
  MyschoolIlovethee—lovethygroundsandbuildings;Lovemybookandteachers,truthandjusticewielding;InallmyfutureyearsIwillne’erforgetthee,ThynameandfameIlove!
  Kaifeng,Ilovethee—lovethywallsandtemples;Historyandlegendwritethynamewithhonor;Herelivedanemperor,hereweredeedsofdaring;ThynameandfameIlove!
  Henan,Ilovethee—lovethyplainsandmountains;AncientheartofChina,richinloreandlearning;Sourceofaraceofmenwhocanblesstheircountry;ThynameandfameIlove!
  China,Ilovethee—lovethyancientgreatness;Nativelandbeloved,maythyfuturebrighten;Tillthouartstrongandrichandthypeoplehappy;ThynameandfameIlove!
  王宝童先生费时3个月,几经推敲,将其翻译得典雅别致,又富有诗意,很值得称道:
  母校啊我爱你的幽幽斋楼深深庭院书海藏珍大师不倦历久弥新永难忘是你那名校风范开封啊我爱你那城墙叠摞寺观庄严历史传奇光照人寰帝王英武留迹处是你那名城风范河南啊我爱你茵茵沃野巍巍青山古国心脏经史之源人文初祖肇始处是你那名乡风范中华啊我爱你的悠久历史广大幅员惟愿故土前程灿灿国富民强带笑看是你那名邦风范1985年校史载,预校时期“师生感情深厚,学校好似一个温暖大家庭,《母校之歌》充分反映了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有校友回忆,此歌用风琴伴奏,曲调和缓,感情充沛。校史馆王学春老师说:“90年校庆前,曾联系预校毕业的美国校友涂心园先生,涂先生答应与另一位校友一起哼唱此曲,并把录音寄给学校,遗憾的是涂先生未来得及做完此事,就驾鹤西去。”百年校庆时,曾将歌词谱曲在晚会上演出,但没有流行开。学校是否可以再组织一次谱曲征集活动?让这首优美的诗歌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二)《河南大学校歌》。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作曲的《校歌》,完成于1940年。歌词如下: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三民是式,四维允张,猗欤吾校永无疆!
  猗欤吾校永无疆!
  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同志回忆,90年校庆前,对1940年校歌作了稍许修改,他提议将“三民是式,四维允张”改为“民主是式,科学允张”,获得大家认可,成为现在广为传唱的校歌。
  2002年版《河南大学校史》在载录此歌时,却将“猗欤”改为“漪欤”,似为不确。100年校庆时,得到纠正,重新用“猗欤”一词。
  (三)三次校歌征集活动第一次,1931年4月30日,在河南大学临时校务会议上,校长李敬斋先生要求创作校歌。会议通过《征求校歌及运动歌案》,推选赵新吾、李廉方、瞿茀章拟出征集办法。5月21日,《本校征集校歌办法》出台,以学校布告形式广为发布。
  第二次,1935年8月24日,刘季洪校长召集校务会议,重新提出《本校校徽校旗校歌制定案》。
  上述两次征集活动最终有无结果,目前未发现有关史料。
  第三次,80年校庆前,再次对校歌进行公开征集,张予林作词、张彬作曲的校歌入选,与1940年校歌一起载于1992年版校史之中。
  2002年版校史载录1940年校歌,不再登载张予林作词、张彬作曲的校歌。也就是说,90年校庆以后,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作曲的1940年《校歌》予以确认下来。
  二、1940年《校歌》用典释义1938年初,日寇逐步占领华北地区,河南大学被迫南迁。1939年5月,因战事所迫,又迁往嵩县潭头镇,一个四面环山的豫西村庄。1100多人来到这里,吃住租借民房。办学设施不足,生活条件艰苦,正值国难当头,士气低落。在此背景之下,创作校歌的任务落在嵇文甫先生肩头,对嵇先生而言并非偶然。一是嵇先生乃文史大家,也是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代表,深受师生信任。嵇文甫先生《在全面抗战中知识分子能贡献些什么》一文中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反对知识分子万能论,也不主张无用论,“在目前这个全民族大抗战中,凡是一个国民,都应该尽其所有,报效国家。我们这一群知识分子所能报效的是什么呢?自然,像投笔从戎那一类的事,最痛快,最壮烈。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每个知识分子都那样做”,“最主要的贡献是做好,(一)鼓动抗战情绪;(二)消灭汉奸理论;(三)提供工作方案;(四)推进民众组织。”
  二是抗战开始后,嵇先生已经创作多首歌词。嵇先生和长子嵇振民合作编辑了一册歌曲集,名为《抗战到底》。主要有《献给祖国》、《农民战歌》、《走出象牙塔》和《黄河三部曲》等。
  其中一首《你莫忘记》的歌词如下:
  你莫忘记,光荣的祖先,大好的河山,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你莫忘记,长白山之麓,松花江之滨,铁蹄纵横群魔舞,腥风血雨痛煞人。
  你莫忘记,北起阴山头,东到黄浦江,一片杀声震天起,万恶倭寇正猖狂。
  战呀!干呀!你莫忘记,黄帝大禹的子孙,终不做人家的奴隶!
  嵇文甫先生对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了然于胸,又对家乡河南饱含深情。在1939年发表的《河南精神》中说:“河南号称中原,亦曰中州,盖自古中国文化之中心地也。夫羲皇之事,遐哉邈矣!莫可得而言。然五千年之仰韶文化,三千年前之殷墟文化,在考古学上各划一新时代,而皆在河南境内,则既信而有征矣。”
  校歌虽然只有短短的53个字,嵇文甫先生引经据典,饱含深情,一气呵成,歌曲中既有对国家和家乡的爱恋,也充满对日寇的仇恨;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又有大敌当前知识分子的呐喊。
  歌词创作完成后,谱曲交给陈梓北先生。抗战初期,陈先生中断在日本帝国大学的学业,回国投入抗日运动,创作许多抗战歌曲。1940年8月,陈梓北先生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教,并兼任七七中学音乐教师,创作和编辑了《抗战歌曲选》、《纪念鲁迅歌》和《活页曲选》等。此时,陈先生还发明“987型陈氏乐尺”,运用此法能有效缩短音乐入门时间,让学生尽快掌握唱歌和作曲技巧。
  嵇、陈二先生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也确实不负众望。校歌创作完成后,广为传唱,给坚守在敌前办学的河大师生极大鼓舞。此后,二老还合写了《七七中学校歌》。
  现在,对嵇文甫先生所作歌词,作一蠡解,唯望不失先生原义。
  1、嵩岳,即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岳山”。《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汉书·郊祀志》载,公元前61年,汉宣帝颁诏,确定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柱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为五岳,这是我国五岳制度正式定名。以后,北岳和南岳又有所变更。
  嵩山为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属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登临。
  2、苍苍,山高入云,林木蓊郁,与天一色,故曰苍苍。《胡笳十八拍》:“天苍苍兮上无缘。”曹植《赠白马王彪》:“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河水,此处指黄河。最初,河就是黄河的专称,后来其内涵逐步扩大,成为河流的统称。《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黄河的记载。《说文解字》:“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左思《蜀都赋》:“河、洛为王者之里。”
  4、泱泱,同洋洋,水深而广阔。《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又有气势宏大之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
  5、悠且长,悠远而漫长。《说文解字》:“悠,远意也”。《国语·吴语》“今吾道路悠远。”李陵《录别诗二十首》:“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6、济济多士。济济,众多之义。士,有才干之人,能够弘扬德政,又能卫护国家安全。《诗经·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7、四郊多垒。《说文解字》:“垒,军壁也。”国之四周都是军事对峙的战场,一是国家多灾多难,二是国无贤才化解危机,三是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思。因此,《礼记·曲礼上》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晋书》载: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子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目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世所宜’”。庾信《哀江南赋》:“四郊多垒”,“见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
  嵇文甫先生借用典故,来描述日寇侵我华夏之严峻形势,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8、民主是式。《说文解字》:“式,法也。”也就是准则、楷模。《诗经·大雅·烝民》:“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尚书·微子之命》:“世世享德,万邦作式”。
  9、科学允张。《说文解字》:“允,信也”,也解作“能”。《尚书·尧典》:“允恭克让。”《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也就是能文能武。
  《说文解字》:“张,施弓弦也。”这是最初的本义。一张一弛,指弓弦的两种状态。“张”,后引申为扩张、推广、展开之义。《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又《礼论》:“琴瑟张而不均”。
  10、猗欤,又作猗与,赞叹词。《诗经·颂·潜》:“猗与漆沮,潜有多鱼。”郑玄笺注:“猗与,叹美之言也。”班固《东都赋》:“猗欤缉熙,允怀多福。”
  《河南大学校歌》的创作与传唱,给潭头师生莫大鼓舞,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不忘家国之恨,不忘知识分子的责任。时至今日,每一个校友,无论人在何处,身居何位,每每听到校歌,无不为之动容。典雅的歌词,优美的曲调,铿锵的音色,在校园中时时响起,也萦绕在每一个河大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