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105周年特刊:《河南大学报》

卢克平:凝聚共识提振精神争创一流———在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期次:建校105周年特刊      查看:79   


  我们的干部队伍,能不能积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担负起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任,这是学校党委和广大师生员工拭目以待的。总的来看,我们学校多数干部思想素质好、大局观念强,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勤勉敬业,在工作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赢得了师生员工的信任信赖。同时,也要看到,有少数干部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精神懈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对我们一流大学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此要坚持“零容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一流大学建设是我们学校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我们广大干部提供了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是学校党委检验干部是不是敢担当、勇担当、善担当的试金石。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打造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干部队伍,需要上下同欲、步调一致,我感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加强学习。我们的事业要上进,我们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必须不断提升,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高等教育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其他高校办学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要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意识,把学习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治校、治教、治学的具体成效。第二,提振精神。一流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有新气象、新面貌。我们大家都是在河大事业发展的新起点上手握“接力棒”的同志,承载着全省父老殷切的重托和几代河大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观望懈怠。大家一定要增强自信、振奋精神,把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贯穿到干事创业中,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进一步树立起我们河大干部队伍能力强、效率高、作风正的良好形象,切实发挥以上率下的带头作用,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更快、效率更高。第三,完善机制。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建设一流干部队伍,积极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敢于动真碰硬,加大问责力度。要研究制定适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建设有作为、敢担当的干部队伍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履职担当的积极性、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五、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这条经验,反映了我们对大学本质的理解,揭示了我们推动河南大学向前发展的文化自觉。105年来,我们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这种传统贯穿于河南大学办学历史的文化精髓,渗透到我们办学的全过程。90年校庆时,我们系统阐述了大学文化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对河大精神进行了凝练,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结合上对师生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以来,我们每年倡导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学风,教风,作风,校风建设,形成了河南大学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环境氛围。随着大学历史的演进,我们只有不断建设卓越的大学文化,才能对内增强归属感,使命感,坚守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对外增强适应性和社会的认同感,树立学校的整体形象及办学品牌。
  我们讲大学文化,大家总觉得大学文化是一个虚的东西,但是105年的办学经验使我们感到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再实在不过的东西了。我们河南大学能办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有这种文化,我们有的单位,有的学院能够办好是因为有这种文化,我们要是没有文化感,没有这样一种追求卓越大学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建设不到今天这样一个水平。所以说总结这条经验极为重要。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文化决定了象牙塔的宽度和高度。大学文化这种软实力,是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氛围,彰显着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人才的成长。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文化软实力也要与办学规模、学科水平、师资力量等显性的硬实力并驾齐驱。因为缺乏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使硬件再强,也是有形无魂;不能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大学,即使貌似高大,也根基不牢难成“一流”。
  河大文化博大精深,每人感悟可能不是全一样。在我看来,河大精神是自强不息,大爱存焉:靠自强不息,一步步负重前行,进入双一流;大爱,爱学术、爱祖国、爱河大、爱同事。我校文学院已故教授李白凤,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因政治问题蒙冤被开除公职,劳动改造,苦心收集的书籍和资料被全部焚毁。风雨交加中,令他感到温暖的,是不变的友情。学校老师佟培基等,和他一起探讨学术,帮助他校订著作,为他送来急需的书籍资料和各种物资;他去世后,河大老师积极筹办李白凤书法篆刻展,获得高度评价。李白凤教授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能够留下大量的诗文、书法、篆刻,我想这和河大人的大爱是分不开的,这正是我们学校的一股元气。
  河大的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学校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学校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学校文化的未来,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把河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好。我们尤其要注意组织文化的建设。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学校各个部门、单位也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各有千秋,有好有坏。有的组织文化是先进的,崇尚忠诚、奉献、高效、自律、进取,而有的组织文化则很落后很庸俗,崇尚吃喝玩乐,市侩的交际学、公关学、谋略学、厚黑学“蔚然成风”。倡导什么文化,建设什么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状态,组织文化往往决定了一所大学的个性和脾气。在河南大学,我们要建设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采取一切办法反对消极的组织文化,高举树正气、重实干、谋发展的大旗,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我们要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形成富有河大特色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建设的一流成果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六、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条件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在当时是非常有道理的,但现代大学发展到今天,大学里还要有什么?我想,有大师是首当其冲的,有大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大楼不仅仅指建筑物,更多的是指能够使学者生存下去和能潜心为学的物质条件,使学者能够进行前沿研究的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大学一定是有大楼的,没有大楼就对不起大师,也很难产生大的科研成果,大楼就是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提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办大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围绕师生、关切师生、服务师生。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办学条件不仅是师生的关注点,也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学校通过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积极推进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工作,对部分校内道路、学生公寓及部分公共楼宇进行了维修改造,进行电力增容,推进了校园停车、校区基础设施改造等,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校园、绿色校园、节约校园,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也毋庸讳言,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物质条件基础还很脆弱。因此,有效地配置办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完善办学设施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提升办学设施支撑水平,我这里点几个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一是加快龙子湖校区建设,奠定一流大学建设的空间格局和总体框架;二是借鉴其他高校多校区运行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各校区功能定位;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率;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包括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等,推进“信息共享”“学习共享”“研究共享”;五是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水平。
  同志们,过去几十年,河大的发展很快、成绩很大,我们都应当为以往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和不足,看到存在矛盾和困难。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学校以改革促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通过加强和深化改革来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连续多年的改革,好改的都已经基本改革到位了,剩下的都是发展中的难题,我们必须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我们一代代教职工坚守中原、植根河大,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筑成了河大的脊梁。学校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成绩,归功于大家。我们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师生的关切,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必须找准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自我发展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汇聚全校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的师生有更多的优雅和体面,有更多的尊严和自信!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为历经105年沧桑的河南大学吹响了新的时代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深刻认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各种挑战,奋发进取、创先争优,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