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报》校报 - 河南大学  
  
第1222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从一篇访谈走近一位学者
———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振铎

作者:学生记者 孙 静 丁 浩





  “在整个传媒学科中,作为特创领先思想内容的学术论著既要维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又要紧跟时代,传播当代世界最科学的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编辑同仁们的社会历史使命。”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振铎教授从事编辑教学与研究数十余载,对从事专业有着最深刻的感受。他是位名副其实、经验丰富的教授、学者和编辑工作者。
  幼即嗜学兴趣先行“我父亲名习善,算个识字人,尝以耕读传家为训。我四岁时他就要我跟着他干活、认字、背古诗文。那时候背的文章,我现在还记得。”因为对学堂群读感兴趣,王振铎就偷偷溜到隔壁村子听老师讲课。老师发现了,没有责怪,还发了语文、算术两本教材,送他回家。从此,小小少年的心,开始沉浸在校园学习的海洋里。
  从偃师高中毕业后,王振铎被河南大学中文系录取。他对大学的名师名课深感兴趣。
  “在大学,我学习的特点一直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哪个老师讲课好,哪门课我感兴趣,我就一定设法去听。”不管是任访秋的现代文学、赵天吏的汉语文字和音源课,还是李嘉言的诗骚盛唐文学课,他都兴致昂然地学。
  兴趣一直是推动王振铎求知学习的动力。“当时,心理学还是一门选修科目,少有人选。但我对心理学一直都很感兴趣。留学欧洲、师从德国实验学派的杨振华教授讲课有板有眼,十分精彩,他为我打开了广袤无垠的心理学之门。”
  王振铎总觉得自己知识太少。恰好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外语、教育等系开设的课程很多,他就凭着兴趣去旁听,甚至还依照图书馆的藏书和杂志自学了民族学等其他专业课程。
  “世界各民族语言系统问题、民间传说、古代历史地理等好多课程我都感兴趣,这对我获取多种知识和思考方法,以及后来做学问或做编辑工作都颇有好处。”
  王振铎早年的学习经历也给他后来创构独具特色的编辑学理论,如“六元活动场景模型图”“编辑学原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辟道路治学严谨“起初,我并不懂编辑学的概念和定义。由于担任年级团组织宣传委员和班级团支书,学校举办文化活动经常需要办墙报、活动板报和手抄报,这些都是我课外分内的事。”大学的经历让他对编辑有了大致的认知和浅浅的体验。
  1959毕业那年春天,王振铎在全校科研大会上,宣读他写的“学习毛主席诗词”的体会,毕业后又修改写成一本二十多万字的讲义。1961年,融合王振铎新的体会和感悟的毛主席诗词总论在《文学评论》期刊发表,该刊青年学术编辑卜林非在版面安排上颇具新意,配发了毛主席讲话和外国出版的多种《毛泽东诗词》图书封面。这令王振铎印象深刻,增进了他对学术期刊编辑问题的一些领悟和思考。
  怎么在有限的版面空间编排出特定的文字、图画,系统地传播特定的人文思想和体现刊物的编辑价值?又怎么去分析论证,让读者搞清楚、弄明白?带着这些问题,王振铎一点点思考着、发现着、收获着……1986年,他在学报编辑部成立编辑学研究室,编辑出版《编辑学通论》,提出具有宏观视角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后又连续提出“讯息传播编辑论”“符号建模编辑论”,初步确立编辑学的理论框架。
  1995年,他发表题为《编辑、出版与编辑学、出版学》文章,提出建立“普通编辑学”的充足理由,并在编辑学、出版学、编辑学术和出版市场研究基础上,提出把“编辑出版学”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链,在理论上确定了编辑科学的学科地位。
  2009年,他在《编辑创造媒介论》中明确提出编辑创造媒介论,实现了他编辑概念认识质的飞跃。此外,他还在“编辑活动三原理”“主体间性”“媒介间性”等理论基础上,扩大编辑出版学研究的广度,把现代科技出版物的编辑智能创造活动融入传媒学科,为建设一流传媒学科而努力,为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尽心。
  关爱后学希翼未来除了醉心于编辑理论研究,王振铎对于新旧媒体关系以及新时代编辑人的出路等问题也有深入思考。
  他幽默地把孔子称为一位“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家”。他认为,在整理六经的过程中,在风雅颂的次序和赋比兴的审选上,孔子按照自己的“编辑理念”,实现了启人感发、传于后世和播于远方,对于当时所处的年代而言,这就是创新。
  王振铎借古论今,以目前图书编辑出版的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强调了当今编辑人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推动编辑创造融合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王振铎依然关注着编辑学界,心系着编辑学的发展。“当今的出版现状不仅对图书、报纸、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对新型的影视、网络、手机等荧屏传媒提出了快捷而准确的时代要求。编辑出版者要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德行和才能,给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产品。”
  80岁大寿那天,王振铎与在北京等地工作的十多位同事和师友,一同参加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社史学月刊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学术人生座谈会,共享“学术人生之乐”。会上播放的一段生日祝福视频令他感触颇深,那是王振铎的学生专门为恩师录编的。
  “编辑视频媒介构建了全图像、多色彩、多声部的交流模式,是一种更美好、更新颖、更便捷的传媒。现在学生已经远超老师啦,我应该好好向学生学习!”王振铎觉得不管是做编辑研究还是教学,都应该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协力并进。
  我校研究生刘娟在毕业多年后,仍能回忆起恩师的点点滴滴。“能作为弟子追寻王振铎先生,是我无尽的荣光与幸福。他谦虚严谨的精神让我由衷敬佩。先生是一座宝藏,他有太多的思想、品格值得我终身敬仰、学习。”

河南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6600次访问,全刊已有4779738次访问